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位于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西路106号,是一所集医疗、科研、理疗、教学为一体的儿童专科医院。以儿童发育行为疾病诊疗为主,儿童神经心理疾病诊疗为特色的医院,为2-18岁...…… 【详情】
两年时间,8部公交车上同时出现了一块牌子“车内有特需乘客,请勿大声喧哗”……
“袁姐,强强现在能表达自己的愿望了,他昨天告诉我说他想吃苹果。”这是强强母亲杨芬兰看到袁勇后说的一句话。每次她们见面或者打电话,话题总是离不开强强的进步,而也正是强强这个孩子,把原本没有任何关系的杨芬兰和一条公交线路的17名司机联系在了一起。
今年9岁的强强,见到袁勇后在母亲的提醒下叫了一声“袁阿姨”,便拿着袁勇带来的CD去自己看碟了。
“我们一次来看强强的时候,根本进不了他的房间,他堵在门口声嘶力竭地哭喊着,并且用力地把我们往外推。”袁勇说,到现在四年过去了,强强终于认识人了,还进了特教班,学会了写字和背诵诗词。
一对“奇怪”的母子
提起强强和他的母亲杨芬兰,常年乘坐121路车的乘客们都印象深刻。
“这个孩子大概从2007年开始乘坐121路车,每次上车孩子都异常吵闹,”一位在空港工业园上班的乘客说,较奇怪的就要属孩子的母亲,任凭孩子怎么闹腾,她也不训斥孩子,只是不停地和乘客道歉。
这引起了公交司机的注意。“每当男孩不停地哭闹,孩子的母亲就把孩子紧紧地搂在胸前,帮孩子遮着眼睛。”121路是巾帼线路,司机们都是母亲,这对怪异的母子成了大家议论的话题。
自闭</a>症孩子开动无声公交" width="400" height="300" src="//img.jianke.com/article/201511/20151114120531671.jpg" />
有一次,121路班长袁勇见孩子哭得厉害,便主动帮孩子安排座位,了解孩子哭闹的缘由。原来他们是李沧李家女姑社区的居民,母亲叫杨芬兰,孩子叫强强。在他三岁时,被检查出患有多动自闭症。
从那时起,她带着儿子开始了马拉松式的治疗,每天都要乘坐121路的首班车然后换乘其他公交车到儿童医院做康复治疗,下午再乘坐121路的末班车回家。“孩子平日较怕见生人,只要一上公交车,车上乘客的谈笑声便会吓着孩子,所以孩子就会不停地哭闹。”
“无声公交”运行两年
为了给强强多争取一些治疗时间,杨芬兰每天凌晨4点起床,带着他赶早晨的首班车,中午就在医院的大厅里啃馒头,抱着强强睡一觉,下午继续做治疗,然后再乘坐末班车回家。
了解到强强的情况后,121线路的8部公交车上同时出现了一块内容为“车内有特需乘客,请勿大声喧哗”的牌子,只要他们母子一上车,驾驶员就会拿出牌子,示意乘客不要大声喧哗,看到牌子,车上的乘客都自觉地降低了自己说话的音量,整辆公交车静悄悄地驶向目的地,成为一趟行驶在城阳与李沧之间的“安静公交”。这一局面维持了两年时间。
后来,121路线的老乘客大都认识了强强,每当强强一上车,原先嘈杂的车厢就立刻变得无声,大家都用“无声的爱”默默关心着强强。每当看到强强母子上车,老乘客们都会自动让出前排的位置,新乘客们在老乘客的提醒下也会主动配合,在121路车的首末班车上,靠前的两个位置就成了他们母子的专座。
“时间长了,有一些老乘客还会主动和强强笑一笑,虽说这微笑只是个简单的动作,但在孩子的心中却产生了很深的影响。”杨芬兰说,在这两年里,孩子乘坐121路公交车时的紧张感明显减轻,碰到陌生人时,再也不大喊大叫了。
原来连奶奶、爸爸都不认识的强强,除了能认出亲人外,还认识了121路线的17位驾驶员,因为每当他们不当班时,总会有人去强强家看望,陪着他聊天,做游戏,久而久之,强强把他们当成了亲人。
阿姨用“专车”送他上学
等强强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时,医生说,强强恢复得比预想中要好得多,可以上学了。
去年的“六一”儿童节前夕,原本说好去上学的强强突然改变了主意,怎么也不肯上学。无奈之下,杨芬兰拨通了121路队的电话。为此,路队的阿姨们集体向单位打了申请,公交二公司特意批准了一部公交车,作为“专车”把强强送进校园。
“在走进学校之前,孩子只在两个地方能够放松,一个是自己的房间里,一个就是121的车厢。”杨芬兰说,看到行驶到门口的121路车,强强立刻停止了哭闹,安安静静地上了车。当看到强强在阿姨们的带领下踏上特教中心的草坪时,杨芬兰露出了久违的笑脸。
从萍水相逢到雪中送炭,杨芬兰说已经记不清这路公交车给自己的这个家庭送来了多少关心:自从认识强强后,阿姨们就形成了一个规矩,每个周至少要打一个电话询问强强的情况;每当六一、中秋节甚至周末,要登门探望;在路队里,阿姨们的话题之一就是较近自己看到的关于自闭症的知识……